English

慧眼金睛捕捉机遇苦练内功攀登诺奖

1998-05-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书评“揭开诺贝尔奖的神秘面纱”在我报刊出后,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为此,我们再次选载《诺贝尔奖并非是梦》(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一书的“结尾语”及内文片断,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逸事,以飨读者。

《诺贝尔奖并非是梦》一书探讨了99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获奖缘由。他们为什么能够从事诺贝尔奖级的科学研究?为什么能够最终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过,这些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有捕捉机遇的慧眼金睛。正是这一特点,使得他们抓住了那些极其偶然的信息和现象。这种捕捉,不是在一连串已知事实的延长线上进行的那种捕捉,而是在几乎无线索可循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飞跃式捕捉。这种捕捉,可以说是受偶然支配的一种无法预见的发现。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当我们仔细地调查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这些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才有慧眼金睛,才能捕捉到机遇,而是任何人都有可能具备慧眼金睛,都有捕捉机遇的能力,只不过是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这其中的问题就在于,人们过于注重发现的实验事实对已有知识的否定,而忽略了实验事实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把发现的偶然现象变为发明和发现的契机,是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共同个性。他们总是不放过观察到的偶然现象,尤其是对那些意料之外的偶然现象,他们更是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敢于迎着艰难和繁琐追寻下去。而那些把意料之外的实验结果轻意就当做实验错误置之一旁的人,是不会有所发现和发明的。要知道,正是这些意料之外的结果,才能令人提出问题,令人追究不已,才会产生新的发明和发现。就是说,伟大发现之种子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身边,要使它生根发芽,就只能靠坚忍不拔的追求。我们这些凡人要想与那些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一样捕捉到机遇,就应该在进行实验之前,先在实验室贴上一条警句,这条警句就是:“任何实验结果都没有失败。意料之外的结果正是发现之母。”如果真的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实验结果,一定要强迫自己多考虑几个“为什么”。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严谨地对待实验,磨炼自己的本领。

其次,与其他不同学科的交流也很重要。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是某些对专家来说是理所当然的现象,常常被一些外行视为不可思议,然而很多发现正是从这些不可思议中产生出来的。二是在某一学科中极为平常的技术,很有可能成为解决另一学科研究课题的划时代的技术。此外,对每一位科研人员来说,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十分重要。

回顾这99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走过的路,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成功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梅里菲尔德博士(83),他有限的能力反而促使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萨米埃尔松博士(81)正是由于掌握了独特的专业技术才获得了成功。蒂勒博士(40)以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很普通的设想解决了长年未解决的研究课题。另外,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一个由物理专家和化学专家共同攻关,一举解决生物学的重大课题的典型例子。还有特明博士(67)和巴尔的摩博士(68),他们尽管碰到了违反常识的实验结果,却没有按原先固有的观念简单处理,而是抓住问题,紧追不舍,直到发现真理,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里,我还想说明一下,获诺贝尔奖的能力,与天才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与学历以及学习成绩也没有直接关系。甚至可以说,学校教育出来的“才能”,无法造就出捕捉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机遇的慧眼金睛。许多获奖者都有过中途退学或几度沦为失业者的经历。他们饱受挫折,历经沧桑,其中不少人是在找到工作后才发愤钻研学问的。这样看来,日本目前实行的考分制教育是一种扭曲的教育,即使摆脱它也没有什么可怕,因为成功者正是将磨难化为动力,造就了自己的慧眼金睛,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慧眼金睛无处不在,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遇到它,但只有那些在实践中不辞辛苦、顽强追求的人才能拥有它。此外,我想获诺贝奖还是有一条捷径可走的,那就是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或者读他们的论文,利用他们的成果作进一步的开拓和发展。

比如布拉格父子,他们利用劳厄博士(1914年物理学奖获得者)发现的X射线通过晶体的衍射现象,开始研究晶体结构,获得了19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布拉格博士的学生霍金奇(女)博士也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出了生物体物质的大分子空间结构,获得了196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同样,玻尔博士(1922年物理学奖获得者)和薛定谔博士(1933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学生鲍林博士也是利用了X射线衍射作用,研究化学键的性质和复杂的分子结构而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还有,布拉格博士的另一位学生佩鲁茨运用重原子技术提高了X射线衍射效率,发现了球状蛋白质结构,从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米歇尔博士、胡伯尔博士同样也是利用X射线结晶分析法测定出蛋白质复合体结构,共享了198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此外,关于免疫机制和遗传密码等一连串的发明、发现,很多都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关。

最后,我想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谈一谈争取诺贝尔奖的诀窍。

其一是尽可能在年轻的时候多参加像戈登科研讨论会那样的学术研讨会。这种研讨会是利用暑期租用某个郊外学校的宿舍,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就某个专门课题进行完全自由的讨论。人们可以不分昼夜地讨论,可以打破原有的研究观念,创立新的设想。自由讨论的作用就在于能够涌现出更多的独自一人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新设想,并且能进一步完善这些新设想。这也是这种会议最值得赞赏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种会议往往有不少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参加。大家从我的那张戈登科研讨论会纪念照片上就可以看到,有好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参加了那次会议。尽管照片小,看起来很费力,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前面第2排右边第9位就是195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李普曼博士的笑脸。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李普曼博士的左右还有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霍利博士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者伯格博士。在他的右前方是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尼伦伯格博士。而越过李普曼博士的左后方是内森斯博士。他后来在197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我就在内森斯博士的身边,可是很遗憾,李普曼博士的魔力只到内森斯博士为止,站在内森斯博士身边的我没有得到诺贝尔奖。

总之,所有的大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当人们与意料之外的怪现象不期而遇的时候,必须抓住不放,一追到底。这样你也许就会练就一副慧眼金睛,就会捕捉到机遇,就会有重大发现,就会获诺贝尔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